中文 EN

浙水新闻

1st Hydro News

永嘉县全力呵护楠溪江“一江清水”

日期:2013-09-02  来源:永嘉县水利局  作者:全达

分享到:

  永嘉县楠溪江位于浙江东南沿海,是瓯江下游的最大支流,流域面积1959.7平方公里,主流长139.8公里,年径流量达到43亿立方米,是永嘉人民的“母亲河”。自1988年楠溪江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以来,该县深入实施“楠溪江大生态旅游区”战略,以保护楠溪江水质为第一目标,全力打造“碧水、蓝天、绿地”三大环保工程,走出一条规划先行、源头控制、综合治理、全民参与的水环境综合保护开发新路子,取得显著成效。十年来,累计投入楠溪江水环境综合治理资金120多亿元,建成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和3大城区污水处理站,完成市政污水管网铺设170公里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点350个,实现18个重点流域镇街规范化垃圾填埋场或垃圾中转站全覆盖。楠溪江中上游水质常年保持国家Ⅰ类、Ⅱ类标准以上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水”,成为瓯江北岸保障性水源,并惠及乐清、洞头、玉环等周边县市,供饮浙南片区人口达200多万人(上游控制性骨干工程南岸水库建成后),使楠溪江沿岸群众从中每年受益2亿元以上。其主要做法:
    一、规划和政策双控,坚持在产业发展上突出导向作用。一是严把规划控制关。早在1988年,该县就将楠溪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上规划议程,编制出台《楠溪江环境保护规划》,作出楠溪江中上游不发展工业的重大决定。2010年以来,相继出台《永嘉县城乡水资源综合规划》、《楠溪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(2010—2020年)》、《楠溪江风景旅游区生态保护纲要》,实行最严格的水源地生态调控和前置保护。二是严把产业布局关。在全县划定严格禁止、限制发展、优化准入3个产业准入区块,楠溪江中上游(沙头镇以北地区)不予落地任何形式涉工项目,集中发展休闲度假、养生保健、现代农业等生态产业,楠溪江下游优先发展生态亲和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,目前,全县已形成“沿江金色工业带(沿瓯江)、沿溪绿色旅游带(沿楠溪江)、沿山特色农业带”三大特色区域产业带。三是严把项目审批关。出台《楠溪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办法(暂行)》,向县域五大水系河道排放污染物项目一律不予审批,选址不符环境容量许可项目先期即予否定,对潜在环保风险建设项目召开“水保”评审会严格论证。1—7月,全县否决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0个,“关停并转”电镀、造纸、皮革行业高耗低能企业69家,近两年全县280个新上马环保项目无一例造成环境矛盾和信访投诉。
    二、攻坚和长效结合,坚持在污染治理上实现治护并举。一是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。开展“四边三化”河岸治理和“河道双清”双百攻坚行动,累计投入资金7000万元,完成河边三化整治95公里,共清理垃圾废弃物7.8万吨,绿化面积9.8万平米;全面加大污染物违法排放行为巡查打击力度,加强禽畜养殖、工程建筑、商贸服务行业涉河污染源整治,今年1—7月,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1800余人次,立案查处涉河单位废水直排行为112起,责令限期整改企业38家,清化整治楠溪江下游支流黑臭垃圾河103条。二是加强水保基础设施建设。投资5.02亿元用于楠溪江流域截污干管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,目前,县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日处理量达700吨,瓯北、桥头、上塘三大城区污水处理厂日消减COD达2吨以上,“县、镇(街)、村、户”四级联动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网络全面建立,覆盖全县906个行政村,农村垃圾综合处理率达100%。启动上游控制性骨干工程南岸水库建设,建成后水库总库容将达4.8亿立方米;省水资源保障重点项目楠溪江供水工程通水运行以来,累计向下游城镇和周边地区供水2亿立方米,有效缓解了永嘉、乐清居民饮水困难。三是强化自然生态资源补偿修复。制定《永嘉县水土流失补偿费管理办法》,凡在本县辖区内从事资源勘探、工程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业主单位须负责生态修复治理,对占用河道水域建设项目依法征收补偿费。去年以来,雁楠公路、41省道南复线、顺吉矿山等在建项目共投入生态修复资金超3000万元。完善山林植被生态保护体系,今年1-7月,共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、修复山体3万平方米,栽植新型防护苗木10万余株。
    三、问责和督考齐抓,坚持在环保监管上创新工作机制。一是推行河长包干。建立县、镇街、村三级河长制体系,全面推行“属地管理、分片包干、一河一策、定向巡查”制度,目前全县挂牌整治河道均已落实第一责任人,签订媒体公开承诺书103份。创新社会化保洁运作机制,如率全省之先尝试由社会团体义务承包30公里楠溪江保洁任务,楠溪江下游沿岸清水埠河段按“以奖代补”方式交托专业保洁公司管理,新华网等媒体报道了桥下镇一民营企业家义务担任“河段长”事迹等。二是实施动态监管。开展“十佳河道”和“十差河道”评选,今年两轮评选活动共对17条脏乱河予以“红牌警示”,对5名镇街分管领导和14名村(社)负责人落实诫勉措施,目前黄田街道千东溪等15条黑臭河已恢复清澈面貌。推行“身份证”管理模式,定期梳理筛选一批“脏乱黑”河道,并建立“一对一”挂牌治理制度,真正做到“不清化不销号、一反弹就追责”。三是开展督查问责。把水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县《考绩法》和“互学互比”载体内容,实行“一周一督查、半月早餐会、一月一排名、一季一问责”,对当月排名后3位分别予以“红、橙、黄”三色预警,连续列后单位“一把手”须公开检讨,并进行责任倒查追究。今年以来,共有6名镇(街道)党(工)委书记通过媒体道歉。
    四、宣传和引导同步,坚持在生态建设上凝聚全民力量。一是推行村规民约化管理。楠溪江沿线517个村居(社区)全部建立环保“村规民约”,农业面源污染明显下降,农药化肥施用量同比下降800吨,畜禽排泄物整治率达97%。完善社会公众监督工作机制,规定涉河环保开发项目一律须当地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。二是发挥民间环保人士作用。开展民间“治水护河”行动,成立村民义务护河队208支,县环保志愿者协会拥有会员1500余人。去年以来,“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”建设带头人陈飞每周一次组织楠溪江百人护河劳动,“全国环保建议王”杨建南向各级政府提供河道保洁“金点子”500条。三是倡导文明生活方式。深化群众性环保实践活动,每年举办一届大型生态文化节,在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定期组织开展“同饮楠溪水、保护母亲河”大型公益活动,引导群众自觉保护水资源、防治水污染。今年以来,县生态文明讲师团巡回宣讲500多场次,“楠溪治水”微博接受投诉55条、处置率达100%。